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商企對談:展業創新天--縱延展業


哈囉!商企對談首次與大家見面。第一期我走訪了憑「亞洲成人博覽」一鳴驚人的縱延展業,向其大佬KENNY取經。(H:韓風;KKenny

H:公司網站謂「縱延展業銳意為一些非主流及不普及的行業提供專業展覽和會議平臺。」為何會有呢條路線?

K:縱延展業的創辦者包括我都在展覽業累積多年經驗,明白到要開創新事業,在既有的市場內分一杯羹即使成功亦沒有突破。而一些傳統行業如殯儀服務和成人產品,由於亞洲人的傳統觀念,一直亦為人刻意忽略。因此縱延展業決定為該等行業在亞洲建立具代表性的國際貿易交流平台及交易平台。

H:縱延展業目前最為人知的應該是亞洲成人展?可否講講策劃呢個展會的緣由,中間有何趣事?

K:成人產業歷史悠久,但社會上,特別是中國人經常「談性色變」,成人產業也被視為「不道德」和「不正當」行業。在研究是否主辦「亞洲成人博覽」初期,我們也多少受到這個「道德枷鎖」所困擾,擔心如果做成人展,會令外界覺得專業,甚至影響其他展覽及公司形象。

但經過研究後,我們的想法有了很大改變。首先這個行業規模不小,每年全球成人產品生意額達30億美元;第二就是這個行業已發生很大變化,逾半產品對象是女性,如自慰棒、情趣內衣等。最後我們得出結論,就是這個行業需要一個專業平臺,加強行內貿易以及讓公眾對這行業更認識,所以便決定舉辦港澳地區從未舉辦過的成人展。

H:有咩經驗教訓可以分享一下?另我一直奇怪展會為何不定在香港舉行?

K我們首屆選擇在澳門舉行,申請初期政府對展覽及表演內容十分緊張,甚至要求我們保證男女表演者不可同台演出,政府有關部門更要觀看預演才放心。成功舉辦一屆後,公眾、業界和政府都認同我們的專業操作,以後的路便易行了。亞洲成人博覽」今年踏入第五屆,我們和香港的成人產品業界都希望把它帶到香港,現正和香港有關方面洽商。

H:商企聯盟將於烘焙展與縱延展業首次合作,並在125日假會展烘焙展場地合辦「香港譽品」食品類頒獎禮暨得獎產品展覽,目前烘焙展的參展情況如何?

K首屆香港國際烘焙博覽將於1257日假灣仔香港會展中心舉行,業界反應非常熱烈,個別展商更慨嘆香港終於有自己的國際烘焙展了。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展商外,本地及遠道而來的國際大師更會現場示範及展出藝術品般的作品現場亦設有教室為烘焙愛好者提供難得的學習機會。

(註:商企聯盟屬於企業中高層及東主自發組成的非牟利組織,其主要目的在於透過會員網絡及影響力,開闢發聲渠道及以創意方式服務會員,解決會員在個人及企業發展所面對的挑戰。欲知更多詳情亦可往商企聯盟微博www.weibo.com/euhk或facebook.com專頁






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IR天與地:市場溝通須要「多算」

非常同情現任特首曾蔭權的遭遇(下場如何仍未可知,故不用「下場」二字),事情再再凸顯凡事不可去得太盡,所謂「上台應念下台時」,無論本性如何,高透明度溝通、不拖延、不自傲仍然是和持份者溝通之鐵律。 
人與人溝通,貴乎能站在對方角度想問題。到底是老生常談還是知易行難?從思捷行政總裁辭職所引發的軒然大波、股價大滑坡可見「行難」。思捷(330)上周二(12 )晚上宣布,行政總裁范德施(Ronald vand er Vis)辭職,表示有意發展其他事務,股價翌日急挫21.8%,午後更停牌宣布董事會主席亦請辭。

即使一個剛入職的公關人員,亦知道上述事件在發生前已可預測市場反應,股價升跌多少當然只是程度問題。上市公司有高管辭職,除非是突發事件,否則一般都有蘊釀期。到真正落實,有經驗的董事會及管理層皆會好好佈署,以求將事件影響減到最少。

第一步是要評估市場反應。范德施辭職,市場有何反應?權且越俎代庖,嘗試提出兩點:

-              范德施上任之時,表明要令思捷重新上路,拾回品牌光輝,並訂立品牌重生大計,其離職市場之觀感會否視為品牌已「被判死刑」,重生無望?

-              匆匆辭職,加入資本市場早已風聲鶴唳,任何風吹草動皆被考慮成企業管治問題甚或帳目有問題,管理層因而「跳船」。

 後來事件發展,據范氏向投資者解畫,是家庭原因。原來他接受任命之前,可能並未認真考慮擔任此職所需之投入和挑戰,可能只當好像在一般公司打工,「坐商務嘆雪茄傾刁」。估唔到兩年多以嚟有超過100日在飛機上,見屋企人時間大受剝削。

孫子兵法早言「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對外溝通當然要多算、安排接任人、收市後立即向投資者解釋、預先預測問題及預備答案皆須多算。思捷在處理小小的管理層辭職事件,就處於「無算」,和曾先生接受款待時的「無算」如出一轍。
 
年薪數百萬的特首,為官多年,先不論是否有傳世功績,至少也應做到沒有愚昧之舉動。而年薪千萬的一眾管理層,先不論能否幫公司創收,但如何從企業利益出發、把事情處理得當也是份內之事,未盈利,市值已被消失數十億,作為股東豈能啞忍。

IR天與地:股東認證重時效性準確性

公司進入資本市場,隨著時日推移,很可能已逐漸失去對資本市場的敏感度,甚至連誰是主要股東也可能漸漸失去了知覺。

例如,中國聯通(0762) 早前便公佈,控股股東聯通集團同意從西班牙電信收購合共10.73億股聯通股份,佔股本4.56%,每股作價10.21元。交易預期7月底前完成,一旦交易完成後,聯通集團持股聯通76.52%;西班牙電信持股約5.01%。西班牙電信已承諾十二個月內不會出售聯通持股。

市場的結論是,隨著歐債危機不斷深化,西班牙電信必須剝離非核心資產,「賣肉救母」。如此情況下,大家不難想像,西班牙電信在過了禁售期後,很可能再次出售聯通股份,也可能不一定向聯通出售股份。

問題來了,如果到時西班牙電信持有的5%股份旁落,而接貨者超過1個,聯通該如何鑒別「接貨者」的身份?

在本欄曾經提過,要最大可能地防止投資者突襲,對於股東及潛在投資者身份之掌握極為重要。股東身份鑒定(shareholder identification)作為IR重要一環,其價值即在於對股東身份之掌握。

股東身份鑒定講求時效性,雖然理論上每家上市公司皆可透過引用香港公司法條文要求香港公司股東透露身份,但在執行過程中,往要需要上市公司透過多種渠道收集訊息,包括中央證券登記、上市公司本身的紀錄以及基金的定期存檔資料,因而一家上市公司很難為了每年一次半次的股東認證工作,而透過內部員工進行跟進。

較為可取的方法,是聘用專門公司,以項目或長期合約形式,為上市公司提供此種服務,由專門的團隊進行跟進、取證及比對,整理成相對較完整的機構股東名冊,然後再深入對每家投資機構進行調研,得出相關機構註冊地、基金經理身份、相關公司持股量、基金規模、該機構對同業對手的持股現況、投資風格等重要參考資料。

由於跟進需時,因此股東身份鑒定往往需時甚長,但所謂熟能生巧,具有充足人手及富經驗的投資者關係服務團隊早已在此項工作上建立流程,能在指定時點取得較具時效性及準確性的鑒定報告,為客戶及早開展針對性的股東溝通工作完成第一步重要的工作。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IR天與地:和投資者的契約

Facebook不單開創了人際溝通的新平台,其對生活工作的其他影響亦可大可小。小至工作層面,有同事文件出了小錯,戲謔「你這次真的facebook(普通話諧音「非死不可」)。


就算人生大事,自朱克伯格和「青梅竹馬」的Prscilla Chan拉埋天窗之後,其婚前契約(噢,應該是關係協議才對)規定每周至少獨處100分鐘,以後男女婚後生活是否也應參考於婚前已簽訂協議好好計劃一番?

思考到投資者,投資者與企業是否存在「婚前契約」?公司將股票賣出,公司招股上市時,風險因素、未來預測早已作大量披露,各方專業團體審視過關,基本要求做到足。

上市後,過了利潤保證的蜜月期,公司是否已沒有約束,任由業績盈虛有數?相信絕大部分企業管理層不會如此,上市後稍有懈怠回氣亦人之常情,從企業運營看最重要還是從制度著手謀劃長治久安之策。

經濟、行業必有Ups and Downs,認真的投資者做足功課,與之溝通最重要是據實相告,道理故事最重要是清晰明瞭,過份樂觀或悲觀皆不宜,故建立坦誠相告的投關文化乃投關契約之第一步。

其次,要維護良好的投資者關係,公司劃撥之資源亦相當重要。資源者,人手、管理層時間、預算、其他部門對投資者關係之支援。人手,有多少專責人員負責投資者關係?管理層願意騰出多少時間參與投資者活動?公司每年的投關預算有多少?

上述各項其實都容易解決,但其他部門對投資者關係之支援則屬於整個企業的課題,企業越大、部門越多,則越難貫徹新文化。私企一向追逐利潤最大化,各部門皆以配合提升利潤而設,怎能適應一夜之間將投資者納入運作的考慮範圍、有何風吹草動即向投關人員作出通報、然後由投關部調整溝通程度和內容?

回應文首,公司一年兩次業績公佈,當然最好就業績公開解畫。久而久之便成為不明文的契約,那年「失場」長期投資者必定若有所失。他如每年一次或兩次項目考察、管理層每年出席多少次投資者論壇、每月無論數據優劣皆作通報,皆可作為常規,讓投資者有合理期望。能否在「互動」過程中通誠交流、各取所需,才是雙方要考慮的事。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基金也要做IR

資本市場,越接觸得耐,越感受呢個大海如何浩淼無邊際。幾個月以嚟,本欄經常提及上市公司應如何看待公關及投資者關係,其實要做公關的何止於上市公司,即便是上市公司公關工作所針對的基金,往往也有公關的需求。

能夠在交易所掛牌交易,證券化產品絕不止於股票,大家耳熟能詳的有牛熊證、認購/沽輪證、房產信託基金(REIT)、交易所基金(ETF)等等等等等。
關於ETF,在國內市場頗受市場關注。且簡單搜索一些基金新聞。本周二的一篇新聞提到:「5月28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510300)和嘉实沪深300ETF(159919)分别在上交所、深交所挂牌上市。…上市前市场对两大ETF均有赎回压力之猜测…」
IR關鍵字眼在於「贖回壓力」,基金在上市後進入二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比較活躍的是個人投資者,個人投資者一般買賣決策較快、交易亦可以較頻繁,因此,大市的波動也容易考驗個人投資者的耐性,而機構投資者或者大戶則相對有較清晰的目標,除非對前景判斷產生根本變化,否則一旦買入基金(很多在掛牌前),都要按既定的投資原則持貨。
同日,國內《證券時報》又有一標題「基金逐鹿货币ETF 瞄准万亿客户保证金」,講述汇添富基金、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以及工银瑞信基金、富国基金、银华基金等大型基金管理人参与货币ETF的前期争夺,為國內即將推出的貨幣ETF造勢。文內更特別說明「小公司將被摒諸門外」,使潛在投資者的焦點都集中在幾間較有實力的基金名稱之上。
同日,又有另一篇新聞提到「沪深300ETF与融资融券业务相结合可组成更加多元化的投资策略,为投资者提供正向杠杆化趋势投资工具、反向趋势投资工具、构造130/30指数增强策略、配对交易等多元化的投资策略。」

耳濡目染,潛在投資者能不對這些產品稍為產生進一步了解之興趣? 如果說這是部分基金刻意營造的推廣鋪排,各位信焉?香港在過去10年,ETF產品亦逐漸增多,投資群體已具一定規模,未來在投資者的競爭上將會更為激烈,突出產品優勢及清晰定位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忍耐的藝術:記邱永漢先生

本欄經常講投資者關係,甚少觸及「投資」理論,當然這也和投資成績強差人意有點關係。一個如常周末,報章財經頭條報導,人稱「亞洲股神」的邱永漢先生剛於上周三離世,享年八十八,今且借本欄分享其一些投資理念之片言隻字,聊表追思。
報章引述邱先生之「臨別贈言」,說到投資成敗,直言「買三隻股票,也許會有一隻會錯,沒有看對它」,但「只要我認識自己錯誤馬上就修正,虧的話我也不得不賣掉,因為還有其他的機會,賺錢的機會很多」。
「…投資股票時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每當你想賣的時候就要忍耐一下。」充滿襌意哲理,筆者不禁又想起與邱先生的數面之緣。兩年前,應客戶之邀,安排邱先生往實地參觀廠房,其時同行有上市公司主席、管理層加上遠道而來的日本「粉絲團」,一行數十人一邊參觀生產線、一邊聽邱先生提問及解釋投資理念。
臨別前蒙前輩厚愛,主動贈書題字,不勝銘感。書名《賠錢才學會做股票》,(「做股票」應是翻譯之失,對應日文是「株式投資」,即投資公司之意,從日文觀之全意應為「損手之後對投資股票之覺悟」。)
邱先生於內頁題字,說道:「股票的利益是忍耐的報酬」,「忍耐」二字再三提及。和眾多散戶一樣,筆者初出茅蘆之時也曾經有過「發達夢」,追求快上快落之快感,此心理在資本江湖當然是碰壁居多。時日遠飛,人生歷煉,自然明白忍耐與放下的重要性。此際獲前輩提點,自如一泓清泉流淌心靈。

邱先生生平亦如此實踐著「忍耐」之「藝術」,數十年投資生涯集中的投資決策包括有:1) 60、7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在雜誌推介的三、四線股票經常都漲停板;2) 1989年香港股市樓市跌至谷底,與日本投資者掃入650個太古城單位,97年沽出獲利3倍;3) 05年買入上海新天地200平方米單位,每平方米價格由2萬元人民幣,升至目前逾10萬元人民幣,升值逾4倍。
投資切忌燥動和忍耐,因此不少成功的投資者都坦言真正的投資是寂寞的事業。「股票的利益是忍耐的報酬」,誠言斯哉,人生亦如是,今邱先生西遊遠去,其敦敦善言,自當銘記於心。

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IR天與地:「江湖」雜感

也來湊熱鬧,在「江湖」二字上面「抽水」。


話說國內大學來港招生,面試時出題要考生英譯「江湖」考起港生,新聞報導新地三子江湖對決,若兄弟入罪,郭老太將逼不得已「重出江湖」,重任主席一職。又閱及新聞指有社團掀起江湖廝殺,刀手遭捕快背後施襲而斃命,十多天的「江湖盛宴」令人唏噓嗟嘆。

由此重新檢視「江湖」英譯,其答案為「brotherhood」兄弟情義者,忽略了江湖中險惡之一面,應已出局,況且江湖亦未必有兄弟情、兄弟未必有情義,倒不如凡事包容凡事忍耐凡事依法依理;至於「underworld」地下世界者,則一面倒地描述社會階級,稍欠文化意境。

經常對客戶說,進入香港資本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平心而論,上市後亦等於進入資本市場的「江湖」,全新的遊戲規則江湖規矩,在此湖海中啟航,如何到達彼岸,皓首窮經未必能修成正果,成功之道難說得清楚,正如老闆所言,還是踏踏實實做好本身業務、戰戰兢兢為上。

當然知易行難,當你生產加工賺來數點微利,但炒賣期貨卻利潤豐厚、經營航空公司本業不及期油對沖,對持有充裕現金、集資容易(相對非上市公司而言)的上市公司,做好本業從來寂寞。

又回到資本市場,業界翹楚摩根大通CIO團隊一名「江湖渾號」「倫敦鯨」的交易員於資本市場一番「對沖廝殺」,不敵其他「缸湖人士」,暫時錄得20億美元虧損,其悲壯有點「world of the outlaws」法外強人之味道,但執筆之時摩通話事人戴蒙終於在電視專訪上承認早前太過急於自辯,忽視事件之嚴重性。江湖路,最終還是要俯首低眉。

所以即使是資本市場老手,也難免在善泳於江湖之際溺於水。上市公司無論新舊,也可能溺於「渾水」,但無論濕身與否,重新檢視自身與資本市場的溝通之道重新上路,要成為投資者愛股、笑傲江湖,絕非「天方夜譚」也非「不切實際」。

當然,若對時事敏感而能當機立斷,筆者其實更應在上周本欄交稿後,立即「抽起」原稿以本稿取而代之。不過,「人在江湖」,時間靈感絕對身不由己,況且沒有這一周的新見聞,要從云云評論中異軍突起絕對不容樂觀。

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IR天與地:新聞監測與搜索

十多年,科網股熱潮,dot.com股無論盈利與否,皆能炒個不亦樂乎。事實是經過多年的try and error,才慢慢有成功的互聯網商業模式,然後慢慢累積人氣、traffic與客戶。

從用家角度,其中一個頗為成功的服務,應該是公關公司常用的新聞搜索系統。新聞監測有助掌握媒體氛圍,準確掌握輿情方能有效判斷事件之現況、分析其來龍去脈、影響、公眾所接收到的訊息真偽。
粗略計算,公司使用的新聞搜索系統接近十個,繁體、簡體、英文系統,綜合搜索系統、專為財經新聞而設、兼顧特定地域或專注發掘香港上市公司新聞的,各有不同的覆蓋範圍,綜合使用,務求分析事件面面俱到。
當然,資訊有價,訂購系統多花費自然相應增加,而新聞搜索系統總如電腦操作系統一樣,不斷有新版本、新產品,要在專業上做好本份,每個系統皆須試用,找出最有效按客戶要求找到所需的新聞或歷史資訊。
始且做一個小測試,近日媒體報導,市傳港式餐廳翠華茶餐廳有意掛牌上市,中港媒體為之噪動,由四月底至五月七日期間,經某新聞搜索系統找出提及「翠華」二字之報章新聞合共近百篇,其中標題提及上市約有二十篇。部分雜誌(包括本周刊,所以相信本文不會在該搜索系統出現)、報章由於合約所限,不在該覆蓋範圍。
標題之中,初期新聞報導集中直截了當地提及翠華有意上市,部份新聞來源為外電(外國通訊社)引述消息人士。對新聞消息緊張的「準上市公司」,可能會進一步要求找到外電原文,因此又有需要訂閱另一個英文搜索系統,作為與中文搜索系統互補。
然後,有新聞在預測市值、上市意義、老闆創業故事、花邊評論等等對準上市公司評頭品足,甚至有評論以「神話」作比喻,至於將之「神化」是否公司意願則無從得知矣。
新聞在港見報後一日,國內媒體已經開始跟進,香港的「精煉式」新聞入口到國內,短時間成為「報導文學」。不主動監測,焉能得知新聞早已飄洋過海,在幾多投資者心中留下印象?
資訊科技傳遞快捷如斯,交流平台日新月異,因而坊間的搜索服務供應商又有新猷----社交網站、微博輿情監測系統!問你死未。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IR天與地:商業模式要說得通透

突然記起一位基金經理說過「如果公司一味講公司或行業前景點樣無敵,我會自動調整呢啲過於樂觀的判斷。如果管理層過於悲觀謹慎,我都會參考其他因素去調整番。」


這些管理層經驗值以外的所謂「其他因素」,包括被投資對象的商業模式、行業前景等等,其中,筆者認為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商業模式也甚為著緊。商業模式是否可靠,其實甚為吊詭。一家公司能夠上市,不是已經經過交易所審批,證明其商業模式可以持續?

但如何令投資者相信才是重點。在近期的民企風波之中,有調查證實有民企之公司帳目表裡不一,且差距以倍數計。也有上市民企被指部分客戶交易之可信性成疑,這就進一步引起了投資者對商業模式及企業質素的關注,因為即使在好有前景的行業,都會有公司因為經營不善或商業模式之缺陷而「跑輸大市」(underperform)。

故而要引起投資者關注、釋除市場疑慮,對於業務模式之描繪不能掉以輕心。業務穩定、增長迅速一直以來是企業推介文案中不可或缺的亮點,沒有增長誰為這些企業的未來投資下注?所以企業對前景之描繪往往盡可能傾向加添「誘惑色彩」,然後在免責聲明內講明相關材料「只是公司就目前市況或公司情況的判斷,不構成投資邀約云云。」

然而,在市況波動、甚至經濟出現「深層危機」,公司對前景之描述就不能一面倒正面或輕描淡寫的一句「審慎而樂觀」。舉例言之,公司的主要客戶一旦失去,會否對企業存續產生嚴重影響?商業模式有無別於同業而難以取代或至少難以於短期內取代的特別之處?

跟進問題,如失去客戶會造成重大影響,公司有何方法避免發生或至少於一段時期內不會發生?透過公司和客戶不可分割的互利關係抑或是透過長期合約?再跟進問題,如失去客戶影響巨大,公司有何方法減低其影響?是以饑餓的心態預先尋找更多客戶,同時謹慎地以增加產能或提升處理能力予以配合?還是簡單回應一句公司和客戶情比金堅,這日子不會出現?

買股票有信心、業績好就夠?No way! 越認真的投資者,越對公司的商業模式有足夠信任度,今時今日,商業模式要說得通透,業績交到貨還未夠。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IR天與地:政治及投資皆講溝通藝術

《時代》雜誌選出今年100名最具影響力人物。畢菲特(Warren Buffett)上榜,相信異議者不多。畢菲特以富者身份主張向富者徵稅,並且發財立品,將大部財富用於全球受苦或病患民眾。

可能因此之故,畢氏深得美國總統奧巴馬器重,奧巴馬撰文力撐,認為畢氏除富甲一方,不但招人羡慕(admired),同時為世景仰(respected)。結語時其寫手再次妙筆生花,指畢菲特「其人不單提醒眾人生命意義不單是你尋找的價值,還有您信奉的價值」(life is not just about the value you seek, it’s about the values you stand for.)

Value,指畢菲特信奉之價值投資。Values,是人生價值觀。輕描淡寫,從價值投資引導到人生價值,政治和投資,何嘗不需要溝通藝術。
財經公關亦然,無論招股上市或者業績公佈推介會,管理層投資會議之講辭、答問一點馬虎不得。數十頁powerpoint,每頁皆有特定訊息,由模板設計、顏色風格、內容框架、敍事長短、標題字眼、分段句式,要多認真有多認真。
然後是每頁的講辭,每字每句皆經精雕細琢,務求訊息準確。那些內容為了合規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那些可以言傳卻難以「目視」,但又要同時兼顧準確性和透明度,與政治宣言之著重點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財務數據必不可少,數字可說話,如何突出亮點、解釋數字背後的意義,必然是一眾分析員投資者最重視之一部分。數字多美麗,若不能解釋得言之成理,講者顧左右而言它,言不及意者其可信性必然大打折扣。篇幅所限,這些解釋又只能在講辭中說明,因此,關注公司之投資者必不錯過推介會,以免錯估數字背後的意義。
若要說唯一較具感性者,應數企業完成上市工程,在掛牌當日之簡短感言、或其後慶功之感言。雖說「經歷一番寒徹骨」成功上市,但感性歸感性,受眾是股東、投資者,公司管理層感謝投資者捧場之餘宣示決心做好業務、更為規範公司運作、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強化競爭力成為行業翹楚等仍然不可不提。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IR天與地:投資者關係與疏浚工程

去年有幸參與協助一家疏浚公司在港上市的公關工作,作為一個自小在港長大的盛男以至於許多土生土長的港人,「疏浚」二字不像「生果蔬菜」般貼近生活,甚至有點「生疏」,當然,知不足然後知自強,惡補招股書還是相當湊效。
最近有新聞引本港渠務署發言人講述「雨季本港地下水道的疏浚工作」,果然增加不少共鳴。其實「疏浚」,即為疏通、擴寬或挖深河湖等水域,而應用水力或機械方法,挖掘水下的土石方並進行轉移處理的工程稱為疏浚工程。其中,最典型的應用領域包括建造碼頭、港區和臨港工業區等沿海工程、吹填造陸(即係香港的填海工程)等擴地工程、水利防洪和庫區清淤等航道養護工程以及環保疏浚工程。

上述的專業解釋如何讓香港人更通俗易明?運用比喻可能是一個選擇。「通渠佬」廣告肯定有幾十年歷史,電視廣告有通渠化學劑、「戶外廣告」(指街頭巷尾外墻塗鴉)則賣通渠服務,「疏」和「通」甚有連帶關係。

然而家中通渠容易、海上疏浚則甚具技術壁壘。過往,相關服務亦由大型國企所包攬。隨著市場放開,以及需求之提升,疏浚工程之增加才逐漸孕育了具競爭力同時賺取頗高毛利率的民營疏浚工程公司。

至於其市場潛力,根據中國交通部發佈的《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來看,未來5年的水路交通運輸行業對各類疏浚工程依舊存在大量需求,其需求來自包括大型綜合性港區建設及包括大連長興島、唐山曹妃甸、天津大港、連雲港徐圩、海峽西岸港口等多處港區的建設工作及包括新增深水泊位約440個在內的主要貨類運輸系統碼頭建設。其他需求還有主要港口、地區性重要港口深水航道和防波堤以及內河航道建設。根據Frost & Sullivan的研究,預計至2015年,中國大陸地區的疏浚工程量,相比2010年的年疏浚總量將增加約3倍,年疏浚總量有望突破45億立方米。

其實IR工作何嘗不是疏浚工程?只是IR工作做的是開闢資本市場人脈,同時利用各種文字和數字工具,挖掘公司的亮點,遇到市場對公司的各種正負面觀感,當然要採取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的態度,但錯誤的指責或假設,則需要加以澄清,甚至於進行大規模的「轉移處理工程」。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IR天與地:「盛企」大作戰

渾水研究創辦人Carson Block(CB)日前表示要投資者提防在本港上市的民營企營,認為香港會成為下一個民企風暴焦點。CB又預告發表一份「沽售」民企報告,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其言論發表在德勤突然辭去博士蛙(1698)及大慶乳業(1007)的核數工作後,無疑讓一眾民企投資者更感風聲鶴唳。


創辦人不忘往自己面上貼金,指自從渾水等機構揭露民企問題後,西方投資者已對這些企業起了戒心。涉及造假數的民企在歐美上市之趨勢已見放緩。

事實係自上月中起,多家國內民企相繼事發,出事原因不一,有核數師辭職、有延遲公布業績、也有無法提供財務證明,基金也只能「忍痛」沽貨離場。雖然如此,但由此推論有問題的民企都「移師」香港交易所,真係要講句「我接受唔到囉」。

本港一向標榜開放面對國際資本市場,經過時間洗禮,不少「老牌」上市公司通過數十年的try and error,逐漸培養出對於資本市場的獨特觸覺,不少公司更往往結合市場數據與價值之連帶關係,在適當時間向市場伸手,有技巧地降低了融資成本。

所以,在港上市之企業,除了H股中資企業,「民企」之中,還須分而視之。作為投資者,在劃分投資對象時,還需要判斷這些民企究竟是「港企」、「國內優質企業」還是近日媒體經常提及的「個別近兩三年才上市的憂質民企」。

判斷的標準,可以是已經被核數師cerfified宣告「死亡」,要醫番真係大手術大費周章,但對投資者而言已「為時已晚、悔恨太遲」。判斷的另一個手段,就要靠企業「定期做體檢」,「年年『被』驗身、包投資者放心」。上市民企是否願意經常主動接觸投資者、提升透明度、並且主動改善內部管治,皆是「健康指標」。自問「身體健壯、正值盛年」者,不妨立即制訂清晰、具執行細節的IR計劃,為身體做長遠規劃,否則「盛企」變「剩企」,實在是蹉跎歲月。

當然Deloitte Certified也絕非無藥可醫,例如你能夠「偏向虎山行」,請番DC做顧問檢討內部程序,呢哋民企就只會令人欽敬其膽識與胸襟,俾個Like讚句「佩服、佩服」。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IR天與地:經驗值幾多先夠?

平時和投行一齊做公司上市的推介PPT,講到公司的投資亮點部分,通常包括有市場地位、發展勢頭、技術優勢、生產成本等等。但每次必然提及的,往往是公司管理層的豐富經驗(experienced management)。
如果一般傳統公司不提管理層經驗,要投資者作出投資決定,的確有難度。當然,十年前科網股時代的淘金潮,大家都在跑馬圈地、風險投資、IPO資金唯恐落後於人則另作別論。
打機玩角色扮演都注重經驗值,管理層有幾多經驗值才算豐富?這個答案就像問你有多少財產才算富有,答案十分主觀。縱觀不少擬上市公司管理層,許多都會突出自己在所從事行業的經驗,以及相關學歷、業內的公益名銜等等。林林總總,目的是希望強化對投資者的說服力。
話說回頭,企業管理層過去的成功或者打拼經驗,不代表將來上市後在資本市場仍能取得成功。事例證明,即使是勝任有餘的技術型領袖,最終因未能做到「以人為本」、在利益平衡上失諸交臂,最終造成管理層解體;而冒進發展的民企創辦人,因抵受不住資本市場的「燈紅酒綠」,使上市公司成為豪賭的注碼也不是什麼新聞。
所以,back to the question,究竟投資者應該找尋一些具有何種經驗的管理層,或者換句話說,怎樣的管理層才值得投資者將真金白銀「押注」?沒有考試時的marking scheme和標準答案,但「面試」表現肯定佔極大比重。
這也是為什麼企業招股上市時,需要和投資者見面交流,除了說明公司的投資故事,這種見面更是短兵相接的試探摸底,測試管理層回應問題的反應,內容是否翔實、用字是否精準、表情輕鬆而態度不輕浮,眼神友善但堅定、是否過於自信或者缺乏自信,管理能否充分論據支持自己的論點,皆形成投資者的觀感。
機構投資者提問風格也時有不同,有「邏輯型」的步步進逼、有不慍不火的「綿裡針」、也有明刀明槍的「雷震子」,擺明車馬要你垂眉低首。管理層面對不同對手,除了豐富的營運經驗,事前的答問預備、言談舉止皆不可放鬆。如果可以,找來一些友好投資者演練一番,一於地獄式惡補經驗值。

IR天與地:扭轉期望靠戮力解畫

周日晨咁早約了上市公司高層早餐,寒喧之餘又從「梁唐鬥」談到公事上。

該名高層說到該公司公佈業績後,有媒體「誤報」該公司派息減少,箇中原因,其實是該公司去年派息之外同時派發紅股,記者若無詳細比較,的確容易出現今年派息少於去年的假象。事實上如果只計算現金派發股息,今年是有進步了。
的確,公司派發股息,也可以派發紅股,在不影響公司現金水平之同時,又可以給股東相當回報,當然,這相當考驗投資者對公司財務狀況之判斷及前景之信心,派發現金當然直截了當。
問題來了,媒體「口直心快」,沒有(版位)深入解釋,這啞巴虧如何了得?事情還是要及早策劃,所謂「多算者勝」,「絲絲點點計算」,市場期望才不致相差太遠。
此時此刻,投資者關係的功能,就是要利用一切可用工具和渠道,戮力解畫扭轉期望,消除市場疑慮。
在公告、年報、業績新聞稿內將兩種派息數據進行比較,並清晰說明以現金計算,派息比例實際有所上升,並重申公司的派息政策維持在派息率若干不變,有心人自然識得查閱。
對於重要人物如分析員、基金經理,當然要保證訊息傳達無誤,沒嘢好得過在推介會上強調此訊息。到了路演時單獨見面,不妨將多年派息趨勢及比例列表,以證所言非虛。
當然,可選擇在報章財經新聞或雜誌購買廣告版位,對一些複雜的概念予以重覆說明,花有限錢買個心安,總好過派了數千萬股息到頭來股價反而受挫。當然,如果效果明顯,公司更應考慮長期透過媒體欄目將市場對公司的普遍觀感作出回應。定期定題,一次解決一個誤區。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一字一句皆由自己控制,清晰度完全掌握,何愁解畫不成?
至於市場上的意見領袖,自然也需要予以重視,想人哋的專欄幫手釋疑,多出嚟飲茶灌水當然少不免,資料簡約易明、便利他人的工作也可以加分,說到底「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嘛。
小小話題,可以順其自然,反正不是危機,但要細心處理,其實大有文章。企業價值雖然不能完全控制,但今天市場好時投資者多買進、明天市場差時投資者仍然疑中留情,假以時日,相對同業的市值,企業價值定必有更好的反映。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IR天與地:誰買了我的股票?

又是A、H股的不同。觀看A股上司公司的上市文件,不難經常看到公司將持股機構名稱列載其上。反觀香港,除規定持股5%以上必須披露者外,其他持股者隨上市後的股票買賣易手,誰持有上市公司股票變得越來越難掌握。
公司發展無風無浪、有既定模式,日子過得舒泰,可能還不發覺問題所在。一旦到了非常時候,無論是重大收購、關連交易或者向母公司發行股份,只要是特定議案而須按法規由股東會投票通過,分分鐘搞到上市公司一頭煙。
舉例而言,礦業公司要向大股東定向發股,一方面為取得資金進行減債或收購,同時又能增加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或者在未來享有更佳回報。大股東未能投票,如何取得多數小股東投票贊成?
筆者曾為此在多個中港網上社區及論壇觀察相關評論,發覺投資者對於公司提案往往抱有懷疑態度,無論公司動機如何,網上評論總認為公司之舉純粹搵笨,欲辯無從。機構投資者,或許稍為理性,但亦不盡只單方面考慮上市公司之整體利益,尤其是部分投資策略較靈活者,更可在不影響其投票權前提下預先出售或沽空股票,並在股東會投反對票,然後在股價下跌後購回股票。
上市公司是否完全被動?也不盡然。
要最大可能地防止投資者突襲,對於股東及潛在投資者身份之掌握極為重要。股東身份鑒定(shareholder identification)作為IR重要一環,其價值即在於對股東身份之掌握。
股東身份鑒定透過引用香港公司法條文要求香港公司股東(包括香港上市公司)透露身份,同時搜集不同渠道的訊息,包括中央證券登記、上市公司本身的紀錄以及基金的定期存檔資料,進行跟進、取證及比對,整理成相對較完整的機構股東名冊,然後再深入對每家投資機構進行調研,得出相關機構註冊地、基金經理身份、相關公司持股量、基金規模、該機構對同業對手的持股現況、投資風格等重要參考資料。
由於跟進需時、比對過程嚴謹,因此股東身份鑒定往往需時甚長,而上市公司股票於相關時期的換手率亦有差異,上市公司因而有需要「從長計議」,及早編排時間表,以便能在指定時點取得較具準確性的鑒定報告,繼而開展針對性的股東溝通工作。

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IR天與地:「三地」投資者大不同

無論是長期股東或短期投資者,上市公司業務好壞同市值高低皆會對其心情造成影響,投資者如何反應上市公司絕對需要明白。尤其香港資本市場內有本地大戶散戶、外來機構投資者來自歐美日、澳洲、東南亞,近十年國內投資者與日俱增,形形式式的投資者,對所投資公司之業務及市值變動亦有不同反應。早幾年市場唔就,部分公司A股、H股股價雙雙一路「尋底」,「三地」(內地、外地及本地)投資者之反應就好唔同。 A股投資者以散戶為代表,遇到上述情形,一唔知公司經營情況如何,二股價下跌已經陣腳大亂,三覺得買公司股票,股價唔升罪在公司,於是致電責駡有之、電郵發洩不滿有之,公司投關部、管理層有時也不勝其煩。公司方面的處理方法,一般都只等夠將電話轉到總機由接待處應付,後啲的公司,會主動啲將呢類「查詢者」資料整理後,日後主動提供更多訊息。至於香港散戶則是一貫的「願賭服輸」,唔計已止蝕的投資者,不捨得斬纜但將股價下跌賴落公司者肯定唔係多數,自難倒霉當然也在所難免。國內朋友稱之為「香港投資者成熟的表現」,是讚是彈見仁見智。機構投資者由於管理的是街外錢(other people’s money),自然夾雜較少的非理性情緒,但工作職責所在,股價有大波幅,機構股東主要向公司查詢的主要是公司是否有特別情況需要知會投資者,順便問啲大路重點問題,攞到答案後就當交咗功課。當然,在公司角度觀之,無論那種投資者,認知不同投資者的習性和期望,並融入到投資者關係,就可以幫助公司構建更全面的IR策略。散戶方面,一些分享聚會,公司可以更清楚明白目前公司的零售投資者是那一類,例如是睇好公司的競爭優勢、抑或睇好行業的增長前景,公司就可從而得知散戶是否正確接收公司的定位訊息及投資故事。日常同機構投資者接觸,細閱每封郵件,聆聽每個來電,同時在合規範圍內詳細回應每條問題,自然有印象分。當然,「三地」投資者大不同,定期做下觀感調查(Perception Study),就更加能夠科學地分析投資者印象同意見。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IR天與地:眼見為實

要講某某產品服務有幾好,啲寫手有時用到「speak for itself」,到翻譯時不是用「毋須解釋」就是用「不證自明」,貪「四字經」有無形威力。相反,從用家角度,則認為「seeing is believing」,眼見為實,唔好呃我。 上周再次得到驗證,話說往國內公幹,飛機到了南京,既然來到,為拉勻pitching cost,遂搭高鐵轉往上海見客,一張機票變成見兩個客。往日亦曾由北京搭高鐵往天津,但京津往來不多,尚未感覺其超越既有交通工具之優勢。 加上去年七月高鐵事件,如無必要,乘搭高鐵當然可免則免。最終是「感覺良好」,由南京個半鐘時間經過常州、無錫、蘇州,抵達上海,時間分毫不差,高鐵這個準時、班次多、速度快的優點全體驗。 若非時間緊迫,直情想喺無錫或者蘇州落車,嚟個輕鬆一日遊。總結是以後國內短途出行,揀火車棄飛機可也。口講無憑,Seeing is believing,如何講便宜、安全、準時、穩定,唔坐過唔會認同。眼見為實,投資者、媒體也是一樣。 因此,平日為上市公司預備全年投資者關係計劃,或多或少會加入「調研」環節,考察團、反向路演,目標就是要投資者、財經記者「眼見為實」。 「眼見」當然非只讓人見,火車之旅是體驗,生產型企業不同生產線使用不同技術,需要技術人員講解,那些技術程序是獨家秘方,是賣點要提及但不能拍攝,過程要一絲不苟。零售概念參觀門店不可少,地段人流、城市消費力、店內擺位、鄰近同業競爭態勢,投資者皆有興趣。 眼見為表面文章,還需有深度。安排財務及高管重溫行程所見所聞、再加以財務分析、定位策略,業務模式獨到之處便更為生動活潑。 當然,投資者最關心的還是業務前景,高鐵有市場,毋容置疑,但市場有幾大、投資回報是否吸引? 分析得再宏觀一點,其他交通工具前景如何?城際公交的生意首當其衝?航空公司之短程航線長遠只能存在於高鐵開通區域,較多國際航線的公司更受投資者青睞! 眼見為實,讓股東巡視業務、讓投資者考察公司運作,建立信心,才能吸引股東長期持有、吸引投資者以真金白銀支持公司的發展。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IR天與地:叻人唔做PowerPoint?

做咗成十年PowerPoint,深入腦海、揮之不去。早前睇咗本書,叫Real Leaders Don’t Do PowerPoint(姑譯做「叻人唔做PowerPoint」),未睇前心情複雜,認定作者取名出位但求谷銷量,情況有啲似國內賣書,總是什麼「驚人內幕」、「改變一生的讀物」云云。 心裡嘀咕著,我們的特首參選人梁振英不也憑出席論壇show幾頁slides K.O.咗唐唐,搞到踩地雷後的唐唐尷尷尬尬,可愛地辯稱「唔知要做」? 當然細閱之下,書內所講的果然不是什麼重要發現,而是公開演講如何傳遞訊息,例如演講重點最好是三個,然後是適當場合講適當說話,拜山唔好講爛gag。結案陳詞是PowerPoint好重要,但內容angle更重要。Well,果然無估錯,當溫故而知新。 話說回頭,依家做business plan或公開present,PowerPoint已經係不可或缺,要幾長有幾長、要幾fancy有機fancy(普通話「花俏」較傳神),有時文字甚至多到不知重點為何。 面對投資者,代表上市公司的負責人就需要做足功課。PowerPoint要做到實華兼備,內容有適當的鋪排,起承轉合,先以概述作始、繼以詳細解說、圖文並茂、層層推進,最終以重點作結。 PowerPoint為Presenter服務,「非以役人、乃役於人」,至於Presentation成敗與否,則關鍵在於講者駕馭內容的能力以及控制節奏之技巧,只靠PowerPoint並不足夠。投資者是否買新上市公司股票,很大程度取決於對公司的信任。除了檢視其投資故事、理解其營運模式之外,管理層說話的真確性和其敍事能力皆有所影響。 因此有了事前講演的排練、答問技巧培訓。手勢、眼神、身體語言,還有對演講內容的熟悉程度、預見投資者提問並且預備最為充份同時兼顧客觀持平、而具有正能量的答案。 叻人唔做PowerPoint?未必。但真正的叻人,要做的是「人『劍』合一」,千萬不要被PowerPoint牽著您走。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IR天與地:應視投資者為顧客

在股價不濟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上市公司高管說,目前公司只會專注做好本身的業務,相信有一天投資者會認同公司的價值。Well,但願如此。到股價足夠低的時候,的確偶而會出現「技術性」反彈。 企業成立之初,單純的目標就是生存,生存之本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因此,有時企業內部之管治已略嫌「奢侈」,投資者關係更是遙不可及。生存問題解決、衣食足然後知榮辱,一旦成功上市的「風光甜頭」得嘗,更是成就高峰。然後,要面對的事情清單重列。 首先是老生常談的一句「上市不是終結,而是開始」,豪情壯語,知易行難。企業開始要明白每天公司股價在公開市場上上落落,公司業務每日被人公開評頭品足。然後,小股東們經常登門造訪,致電查詢、來函責難,各種聲音此起彼落。 應付小股東這些「短視的投資者」,公司最直接的應對方法,就是安排或招聘專門人員成立投關功能進行投資者管理,公司大股東、CEO或總裁回復「正常生活」,繼續與客戶打交道,上市集資目的已達,其餘都不再重要。 其實上文所述的「股東行為」(shareholder behavior),多數處於可接受或可忍受的合理範圍。認真去想,企業面對客戶時,如有客戶登門造訪,公司會否只安排中層經理敷衍了事?顧客致電查詢產品詳情時,顧客服務熱線應否長時間佔線?顧客來函應如何處理? 顧客為企業帶來消費、訂單,是公司的上帝,於是有「尊貴會」、「星級會員」等專為顧客而設的會員制。投資者買賣股票,增加公司股票的活躍性,其實也功不可沒。買入股票固然有助拉動股價,賣出股票何嘗不是投資者「新陳代謝」、使上市公司市值成長得更健康?公司價值受到認同,二級市場活躍,受益者還是企業本身。 從這個角度而言,對待投資者,是否也應該如對待顧客一般?每年可否考慮制訂投資者忠誠度計劃(Investor Loyalty Programme)?推出新產品有focus group,公司發展新方向前,是否也能廣開言路,利用訪談或調查從投資者口中得知資本市場認為最有前景的方向? 如果連公司高管都不重視公司價值,奉勸各位一句,這家公司的股票千萬不要沾手。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IR天與地:合規披露也可發揮創意

上期講到源頭種子,目前人人講求合規,似乎望記了訊息披露除了應付合規要求,是否也應該檢視訊息披露的質和量。
按香港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須於交易所披露易網站上載按上市規則要求下須公佈事宜之公告,然後第一時間於公司網站「同時」上載。當日晚上來不及上載,則要等次日早上開市前、上午休市時、下午收市後指定時間上載,如此類推。
作為上市公司負責相關工作人員,當然跟足規矩,上市規則話要做的公告就做,依例無須披露的,如想做做宣傳,接受訪問、發新聞稿任君選擇,最重要不要節外生枝。
但合規這種「道德」規範,並非數學物理如A則B,所謂「界線應如何劃」,往往存在主觀判斷。最近,就有客戶依足了條文,但最終人算不如天算,股價波動、交易所事後追問,雖然相關事件依例無須披露,但市場反應超出預期,後來仍是要後補公告,來回一番折騰。
交易所收取上市費用,自不然須要為公司「提供服務」,包括監察公司披露是否充份。但話說回頭,大家打份工,無人願意多背風險責任。上市公司很難要求交易所職員們提供規條以外的「個人意見」,於是要查詢是否應發公告,很多時的回應是「公司自行決定」、「如果認為應該披露就披露」、「應尋求專業意見」,不是官腔,而是實在「難言」。
既然如此,上市公司不妨主動出擊,反正多做不錯,做漏則可大可小,工作量增加?噢,come on,必須的。公司獲新項目,項目額度未達須披露的界線,想想披露吧。買入小公司、小項目,披露無可無不可,自願披露可也,如果去到問我,還會建議公司花點心機把標題、內容「自願地」潤飾一下。
市場並非無高手,我看過一份感覺有點黨八股的戰略合作協議「被公告」,標題還要「再創輝煌」一番,至少勇氣可嘉。又看到收購外國企業的投資者講解材料被公告,收購原由、作價、收購後如何整合應有盡有,由心致敬。新能源公司為大學起公廁的公告,仲要講到如何環保節能、促進學術研究,問你服未?
總之,多(披)露比少(披)露好,所以「三點不露」大家就容易有微言,當然,露得有時機、有技巧、有創意,市場是會加分的。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IR天與地:IR關鍵字---「分享」

經常在不同財經網站「流連」,攞「靈感」。這一天有新財經網站面世、那一天知名財經網加入了新欄目,看得津津有味,「與時俱進」。
早段時間為了做新一年的計劃書,又花了一晚時間「做功課」。不約而同,多個網站都新加入了社交網站「轉載」功能,主要包括facebook、twitter,聰明一點的多加了微博功能。
現在只須一個簡單按鈕,就能將自己喜歡的新聞、文章、圖片、片段「轉載」到自己的專頁,然後是網友之間的回應轉載,開枝散葉。形象化一點,有點像水流向每一條坑紋。術語是viral marketing,一傳十、十傳百。
既是病毒營銷,其源頭種子則須具有「可分享性」,「震憾、搶眼」的傳統智慧仍然有效。(鬆一口氣)應用在公關之上,源頭選擇,可以是媒體專訪、大型事件、新聞發放、newsletter,headline務必一語中的。
「可分享性」同時可以是less serious。例如餐飲上市公司可考慮向股東派息之餘「派埋餐飲優惠券」,上市規則那條法例不準「掃描年報QR code以下載特惠餐券」?航空公司可否讓投資者下載飛機圖案到手機做墻紙?
向投資者「獻媚」(借用「李卓人」對港大8.18風波調查報告之回應用字。)之餘,將種種創意之舉再經媒體一報,又為公關加分。將媒體活動成功之處向投資者一傳,又能讓客戶得到關注。
吸引了關注,IR工作更易上場,概公司之積極性和創意讓人有所感受,話題更易打開。餐飲集團IR負責人可以開始闡釋「派餐券」的背後意義,公司未來將會引入更多創意營銷活動、吸引更多消費者,數據上,因為優惠券、禮券,每年為公司帶來收入之比例為何、對毛利率是否有所影響。航空公司IR人可以從投資者手機的wall paper開始,解說公司的新機型、未來的新機購買計劃、新機作為那條航線使用、能否為公司帶來新的收入增長,分享由淺入深。
一切皆從分享開始,分享既是手段、也是目標。2012年,IR關鍵字---「分享」。
(今周說到源頭種子,很想展開詳述,篇幅所限,下期再續。)

IR天與地:追尋IR真義、做個IR快樂人

哈囉!IR天與地初試啼聲,多多指教。
欄名是自己起的,編輯部建議筆者講一些與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相關的話題,資質所限,筆者唯有故作輕鬆,借用前排大婆台話題之作湊合成名。
或者有朋友話,你做大陸生意,此舉有點政治不正確?實在言重了。筆者認為做投資者關係,切忌一成不變,正如國家領導人經常說的要「與時俱進」,莊諧並重才是王道。
以前在行內所謂的「木人巷」做財經公關,然後誤打誤撞之下到了一家美資行打工,開始接觸投資者關係(investor relations,以下簡稱IR),為不少大國企提供這樣、那樣的IR服務,然後又番轉頭,兼顧番財經公關,沒有證明什麼,只證明孫悟空如何七十二變,也難逃佛祖的五指山,世界本身就是循環不息。
李太白有詩曰:「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故以《IR天與地》為名,亦希望能將這種追尋快樂、享受當下、做個IR快樂人的理念與眾共享。
筆者絕對無資格如大學教授或一些前輩那樣,為IR提供定義。在很多pitching(近來喜將之譯為「比拼」,概音義俱佳。)或者為客戶培訓的材料之中,作為公關公司,我們經常說IR作用是令投資者更了解公司,而公關(public relations,以下簡稱PR)則是令公司更知名。Well,僅供參考。
或者,IR是一種特定課題之下溝通的平衡。可能須要兼顧投資者的求知、對披露的期望,監管上對披露的要求及限制,公司其他持份者對市值的預期及公司前景的判斷。PR則是對應公司風格的定位及宣傳。中肯之言,IR絕難完全排除PR而獨存,雖然在職能有時有分工的需要。
仍然自覺以上之言論膚淺。若要精確計算,能否說PR加IR等於(P+I)R?或者PI之發音有點像數學上的圓周率,計算到十萬億個小數位仍然無窮盡?「夫天地者」,實應包含萬物,因此,在《IR天與地》,將來旁徵狹(不敢用「博」)引,也只望能拋磚引玉。
(另筆者已開設微博多時,如有賜教,歡迎到www.weibo.com/honfung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