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IR天與地:商業模式要說得通透

突然記起一位基金經理說過「如果公司一味講公司或行業前景點樣無敵,我會自動調整呢啲過於樂觀的判斷。如果管理層過於悲觀謹慎,我都會參考其他因素去調整番。」


這些管理層經驗值以外的所謂「其他因素」,包括被投資對象的商業模式、行業前景等等,其中,筆者認為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商業模式也甚為著緊。商業模式是否可靠,其實甚為吊詭。一家公司能夠上市,不是已經經過交易所審批,證明其商業模式可以持續?

但如何令投資者相信才是重點。在近期的民企風波之中,有調查證實有民企之公司帳目表裡不一,且差距以倍數計。也有上市民企被指部分客戶交易之可信性成疑,這就進一步引起了投資者對商業模式及企業質素的關注,因為即使在好有前景的行業,都會有公司因為經營不善或商業模式之缺陷而「跑輸大市」(underperform)。

故而要引起投資者關注、釋除市場疑慮,對於業務模式之描繪不能掉以輕心。業務穩定、增長迅速一直以來是企業推介文案中不可或缺的亮點,沒有增長誰為這些企業的未來投資下注?所以企業對前景之描繪往往盡可能傾向加添「誘惑色彩」,然後在免責聲明內講明相關材料「只是公司就目前市況或公司情況的判斷,不構成投資邀約云云。」

然而,在市況波動、甚至經濟出現「深層危機」,公司對前景之描述就不能一面倒正面或輕描淡寫的一句「審慎而樂觀」。舉例言之,公司的主要客戶一旦失去,會否對企業存續產生嚴重影響?商業模式有無別於同業而難以取代或至少難以於短期內取代的特別之處?

跟進問題,如失去客戶會造成重大影響,公司有何方法避免發生或至少於一段時期內不會發生?透過公司和客戶不可分割的互利關係抑或是透過長期合約?再跟進問題,如失去客戶影響巨大,公司有何方法減低其影響?是以饑餓的心態預先尋找更多客戶,同時謹慎地以增加產能或提升處理能力予以配合?還是簡單回應一句公司和客戶情比金堅,這日子不會出現?

買股票有信心、業績好就夠?No way! 越認真的投資者,越對公司的商業模式有足夠信任度,今時今日,商業模式要說得通透,業績交到貨還未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