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IR天與地:投資者關係與疏浚工程

去年有幸參與協助一家疏浚公司在港上市的公關工作,作為一個自小在港長大的盛男以至於許多土生土長的港人,「疏浚」二字不像「生果蔬菜」般貼近生活,甚至有點「生疏」,當然,知不足然後知自強,惡補招股書還是相當湊效。
最近有新聞引本港渠務署發言人講述「雨季本港地下水道的疏浚工作」,果然增加不少共鳴。其實「疏浚」,即為疏通、擴寬或挖深河湖等水域,而應用水力或機械方法,挖掘水下的土石方並進行轉移處理的工程稱為疏浚工程。其中,最典型的應用領域包括建造碼頭、港區和臨港工業區等沿海工程、吹填造陸(即係香港的填海工程)等擴地工程、水利防洪和庫區清淤等航道養護工程以及環保疏浚工程。

上述的專業解釋如何讓香港人更通俗易明?運用比喻可能是一個選擇。「通渠佬」廣告肯定有幾十年歷史,電視廣告有通渠化學劑、「戶外廣告」(指街頭巷尾外墻塗鴉)則賣通渠服務,「疏」和「通」甚有連帶關係。

然而家中通渠容易、海上疏浚則甚具技術壁壘。過往,相關服務亦由大型國企所包攬。隨著市場放開,以及需求之提升,疏浚工程之增加才逐漸孕育了具競爭力同時賺取頗高毛利率的民營疏浚工程公司。

至於其市場潛力,根據中國交通部發佈的《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來看,未來5年的水路交通運輸行業對各類疏浚工程依舊存在大量需求,其需求來自包括大型綜合性港區建設及包括大連長興島、唐山曹妃甸、天津大港、連雲港徐圩、海峽西岸港口等多處港區的建設工作及包括新增深水泊位約440個在內的主要貨類運輸系統碼頭建設。其他需求還有主要港口、地區性重要港口深水航道和防波堤以及內河航道建設。根據Frost & Sullivan的研究,預計至2015年,中國大陸地區的疏浚工程量,相比2010年的年疏浚總量將增加約3倍,年疏浚總量有望突破45億立方米。

其實IR工作何嘗不是疏浚工程?只是IR工作做的是開闢資本市場人脈,同時利用各種文字和數字工具,挖掘公司的亮點,遇到市場對公司的各種正負面觀感,當然要採取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的態度,但錯誤的指責或假設,則需要加以澄清,甚至於進行大規模的「轉移處理工程」。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IR天與地:「盛企」大作戰

渾水研究創辦人Carson Block(CB)日前表示要投資者提防在本港上市的民營企營,認為香港會成為下一個民企風暴焦點。CB又預告發表一份「沽售」民企報告,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其言論發表在德勤突然辭去博士蛙(1698)及大慶乳業(1007)的核數工作後,無疑讓一眾民企投資者更感風聲鶴唳。


創辦人不忘往自己面上貼金,指自從渾水等機構揭露民企問題後,西方投資者已對這些企業起了戒心。涉及造假數的民企在歐美上市之趨勢已見放緩。

事實係自上月中起,多家國內民企相繼事發,出事原因不一,有核數師辭職、有延遲公布業績、也有無法提供財務證明,基金也只能「忍痛」沽貨離場。雖然如此,但由此推論有問題的民企都「移師」香港交易所,真係要講句「我接受唔到囉」。

本港一向標榜開放面對國際資本市場,經過時間洗禮,不少「老牌」上市公司通過數十年的try and error,逐漸培養出對於資本市場的獨特觸覺,不少公司更往往結合市場數據與價值之連帶關係,在適當時間向市場伸手,有技巧地降低了融資成本。

所以,在港上市之企業,除了H股中資企業,「民企」之中,還須分而視之。作為投資者,在劃分投資對象時,還需要判斷這些民企究竟是「港企」、「國內優質企業」還是近日媒體經常提及的「個別近兩三年才上市的憂質民企」。

判斷的標準,可以是已經被核數師cerfified宣告「死亡」,要醫番真係大手術大費周章,但對投資者而言已「為時已晚、悔恨太遲」。判斷的另一個手段,就要靠企業「定期做體檢」,「年年『被』驗身、包投資者放心」。上市民企是否願意經常主動接觸投資者、提升透明度、並且主動改善內部管治,皆是「健康指標」。自問「身體健壯、正值盛年」者,不妨立即制訂清晰、具執行細節的IR計劃,為身體做長遠規劃,否則「盛企」變「剩企」,實在是蹉跎歲月。

當然Deloitte Certified也絕非無藥可醫,例如你能夠「偏向虎山行」,請番DC做顧問檢討內部程序,呢哋民企就只會令人欽敬其膽識與胸襟,俾個Like讚句「佩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