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大有作為?

在中國,政治使命感往往能驅使國有企業跳出框框,「大有作為」,除了「機購」以外,往好的發展,還包括照顧到企業員工的飯碗、向上市公司注資提升股東回報,在天災時積極配合救助工作,出錢出力,甚至響應國家號召斥資入市增持或回購公司股票。
「大有為」的上市公司,往往希望為投資者勾勒出一幅美麗遠景,述說企業的鴻圖偉略。浪漫一點,以為能夠像俠客一般「三杯吐言諾」,批判一點,就是「下巴輕輕」。
在經濟氣氛良好,市場水頭充足的時候,只要言之成理,有些投資故事很容易便吸引資金落搭,公司利用資金發展,投資者、經營者無風無浪,皆大歡喜。
相反,在市況逆轉之際,市場的篩選功能便倍數放大,包括國企在內的大有為公司如何重新修訂對行業及企業的分析,如何回應投資者的擷問,則更能反映出企業的市場溝通能力。
因此,在與上市公司接觸時,筆者較為喜歡建議上市公司管理層,反覆推敲自己所相信的投資要點,首先「自我批判」一番,同時督促他們制訂清晰易明的企業素材,最好能夠兩三句話就能將企業的市場定位說清楚。至於多援引宏觀因素及數據,努力建立固定的信息發佈機制和公開透明的溝通渠道自然不在話下。
趁著市況淡靜,大家不妨多留意上市公司的公告,考一考自己的眼光,從一些業務發展公告當中,分辨一下,那些上市公司真的會「有所作為」?
韓風
2009年2月6日
(本文同時刊載於成報「金融風報」欄目。成報為東方航空讀物 ,全港報攤有售。修訂版分別轉載於香港投資者關係專業人員協會官方網站http://www.irpa.com.hk/以及香港名牌網http://www.hk-brands.com/名牌資料室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