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溝通,貴乎能站在對方角度想問題。到底是老生常談還是知易行難?從思捷行政總裁辭職所引發的軒然大波、股價大滑坡可見「行難」。思捷(330)上周二(12 日)晚上宣布,行政總裁范德施(Ronald vand er Vis)辭職,表示有意發展其他事務,股價翌日急挫21.8%,午後更停牌宣布董事會主席亦請辭。
即使一個剛入職的公關人員,亦知道上述事件在發生前已可預測市場反應,股價升跌多少當然只是程度問題。上市公司有高管辭職,除非是突發事件,否則一般都有蘊釀期。到真正落實,有經驗的董事會及管理層皆會好好佈署,以求將事件影響減到最少。
第一步是要評估市場反應。范德施辭職,市場有何反應?權且越俎代庖,嘗試提出兩點:
-
范德施上任之時,表明要令思捷重新上路,拾回品牌光輝,並訂立品牌重生大計,其離職市場之觀感會否視為品牌已「被判死刑」,重生無望?
-
匆匆辭職,加入資本市場早已風聲鶴唳,任何風吹草動皆被考慮成企業管治問題甚或帳目有問題,管理層因而「跳船」。
孫子兵法早言「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對外溝通當然要多算、安排接任人、收市後立即向投資者解釋、預先預測問題及預備答案皆須多算。思捷在處理小小的管理層辭職事件,就處於「無算」,和曾先生接受款待時的「無算」如出一轍。
年薪數百萬的特首,為官多年,先不論是否有傳世功績,至少也應做到沒有愚昧之舉動。而年薪千萬的一眾管理層,先不論能否幫公司創收,但如何從企業利益出發、把事情處理得當也是份內之事,未盈利,市值已被消失數十億,作為股東豈能啞忍。